笔耕与感恩同行
365bet体育在线官网 www.baidushihundan.com 2017-12-08 10:02:39 来源:本网 作者:文/赵攀强 点击:
学生时代爱好语文,工作之后热爱写作,多年来笔耕不辍,个中滋味有艰辛,也有喜悦,但更多的是感恩。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区上领导发现了我有写作兴趣,积极鼓励,于是我就去写,由新闻通讯,到散文随笔,再到调研报告,越写越多。后来,不论是在宣传部,还是在组织部,领导对我的写作都给与了大力支持,尤其是到了人大办,进入我写作的黄金时代,特别是散文写作颇有收获。试想,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写作氛围,要想一路坚持写下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常常在写作之余,心怀感恩,感谢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对我写作的理解和包容。
关于我的文学创作,得到了许多名家指点,使我少走弯路,不断成长。多年来,我先后聆听过莫言、梁晓声、贾平凹、林菲、王宗仁、刘庆邦、红柯、蒋建伟、陈长吟、和谷、李国平、张虹等作家的辅导讲座。每一次听讲的过程,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调整的过程,提高的过程,他们的某些观点,某些经验,或者是某些话,往往就是解决我在写作中遇到问题的“金钥匙”,使人茅塞顿开。
我曾经与不少文学前辈面对面交流,他们都会一针见血指出我散文写作的缺点,这点是很难得的,尽管当时心里有点不舒服,但事后总会倍加感激。比如:陈长吟老师认为,我的散文写作选题过于宽泛,没有重点;蒋建伟老师认为,我写“感悟人生”题材没有出路,并说“小人物”感悟一百句也不如“大人物”说一句,到头来只能是无病呻吟;王宗仁老师认为我生活在乡村,写老房子、古村落、旧物件,都比写那些游记散文强得多。他们不约而同地建议我多写乡土散文。我常想:假如没有这些老师的金玉良言,也就不会有我的新乡土散文,更不会有我的《留住乡愁》,我对他们心存敬意,正因为有他们的正确指引,我的写作才不会迷茫。
安康当地文学前辈对我的关注,既是鼓舞,又是鞭策,常常使我深刻反思,不敢停步。王保老师曾经主动与我联系,索要我的《秦巴放歌》,读完之后发来短信,内容是“读完该书,总体不错,觉得你已将米做成了饭,如果将米做成酒,那就更好了,我相信你能行!”。张胜利老师通过梁真鹏联系到我,我带着《留住乡愁》与他见面,进行了长谈,他直接指出我的散文还没有脱掉新闻的影子,缺少意境,这可能与我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不无关系。李茂询老师从曾德强老师那里得到我的电话,主动与我联系,说看好我的散文,寄来他的散文集《瞬时玄灵》,并让我寄去《留住乡愁》,读着他的散文,我明显感觉那是一种享受,与之相比,我的那些散文还很肤浅。这些文学前辈对我的厚爱,以及他们对我提出的建议,我由衷地表示感谢!是他们让我知道了缺点,找到了差距,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各方面的关爱,对于业余作者而言,报纸副刊和文学期刊的支持至关重要。稿子写好了,如果能够发表,那是最幸福的事了。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激动的心情起码要持续好多天。高兴之余,更多的是对编辑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这些老师,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不管认识不认识,我都会将他们的名字牢牢记在心间,对他们的严谨作风和无私奉献由衷地赞叹!
现在流行一种新名词,叫文学生活,我的理解可能讲的是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情况,以及作品对读者对生活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时代,文学越来越走进生活。这些年来,我先后开通了QQ空间,新浪博客,手机微信,以及微信公众号,我将写出的文章放在里面,同时还将发表的文章通过链接进行分享。我很感谢各位读者,他们的每次阅读,每次评论,每次赞赏,对我都是极大地鼓励。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或者是指出文章中出现的错误,我都很高兴,这种互动,推心置腹,本身就是朋友间最真诚的学习交流,多好啊!看到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被读者纷纷转载分享,看到众多好友对我的散文写作寄予厚望,我暗下决心要认真写,争取每篇都要写好,这样才能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良心。
这些年来,我写出了不少新乡土散文,出版了《留住乡愁》。这部散文集所选的文章,都是我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地域仅限于家乡旬阳这块土地。这里是我出生、成长、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这里有我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感动。五十年来,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令我触景生情,家乡的父老乡亲带给我的是浓浓的乡音乡情,这些时常让我产生灵感,成为写作的源泉。我对家乡常怀感恩之心,总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好好报答,可惜的是人微言轻,力量有限,唯一能够做到的是:干好工作,过好生活,除此之外,充分发挥自己的业余爱好,写好家乡,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区上领导发现了我有写作兴趣,积极鼓励,于是我就去写,由新闻通讯,到散文随笔,再到调研报告,越写越多。后来,不论是在宣传部,还是在组织部,领导对我的写作都给与了大力支持,尤其是到了人大办,进入我写作的黄金时代,特别是散文写作颇有收获。试想,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写作氛围,要想一路坚持写下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常常在写作之余,心怀感恩,感谢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对我写作的理解和包容。
关于我的文学创作,得到了许多名家指点,使我少走弯路,不断成长。多年来,我先后聆听过莫言、梁晓声、贾平凹、林菲、王宗仁、刘庆邦、红柯、蒋建伟、陈长吟、和谷、李国平、张虹等作家的辅导讲座。每一次听讲的过程,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调整的过程,提高的过程,他们的某些观点,某些经验,或者是某些话,往往就是解决我在写作中遇到问题的“金钥匙”,使人茅塞顿开。
我曾经与不少文学前辈面对面交流,他们都会一针见血指出我散文写作的缺点,这点是很难得的,尽管当时心里有点不舒服,但事后总会倍加感激。比如:陈长吟老师认为,我的散文写作选题过于宽泛,没有重点;蒋建伟老师认为,我写“感悟人生”题材没有出路,并说“小人物”感悟一百句也不如“大人物”说一句,到头来只能是无病呻吟;王宗仁老师认为我生活在乡村,写老房子、古村落、旧物件,都比写那些游记散文强得多。他们不约而同地建议我多写乡土散文。我常想:假如没有这些老师的金玉良言,也就不会有我的新乡土散文,更不会有我的《留住乡愁》,我对他们心存敬意,正因为有他们的正确指引,我的写作才不会迷茫。
安康当地文学前辈对我的关注,既是鼓舞,又是鞭策,常常使我深刻反思,不敢停步。王保老师曾经主动与我联系,索要我的《秦巴放歌》,读完之后发来短信,内容是“读完该书,总体不错,觉得你已将米做成了饭,如果将米做成酒,那就更好了,我相信你能行!”。张胜利老师通过梁真鹏联系到我,我带着《留住乡愁》与他见面,进行了长谈,他直接指出我的散文还没有脱掉新闻的影子,缺少意境,这可能与我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不无关系。李茂询老师从曾德强老师那里得到我的电话,主动与我联系,说看好我的散文,寄来他的散文集《瞬时玄灵》,并让我寄去《留住乡愁》,读着他的散文,我明显感觉那是一种享受,与之相比,我的那些散文还很肤浅。这些文学前辈对我的厚爱,以及他们对我提出的建议,我由衷地表示感谢!是他们让我知道了缺点,找到了差距,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各方面的关爱,对于业余作者而言,报纸副刊和文学期刊的支持至关重要。稿子写好了,如果能够发表,那是最幸福的事了。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激动的心情起码要持续好多天。高兴之余,更多的是对编辑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这些老师,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不管认识不认识,我都会将他们的名字牢牢记在心间,对他们的严谨作风和无私奉献由衷地赞叹!
现在流行一种新名词,叫文学生活,我的理解可能讲的是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情况,以及作品对读者对生活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时代,文学越来越走进生活。这些年来,我先后开通了QQ空间,新浪博客,手机微信,以及微信公众号,我将写出的文章放在里面,同时还将发表的文章通过链接进行分享。我很感谢各位读者,他们的每次阅读,每次评论,每次赞赏,对我都是极大地鼓励。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或者是指出文章中出现的错误,我都很高兴,这种互动,推心置腹,本身就是朋友间最真诚的学习交流,多好啊!看到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被读者纷纷转载分享,看到众多好友对我的散文写作寄予厚望,我暗下决心要认真写,争取每篇都要写好,这样才能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良心。
这些年来,我写出了不少新乡土散文,出版了《留住乡愁》。这部散文集所选的文章,都是我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地域仅限于家乡旬阳这块土地。这里是我出生、成长、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这里有我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感动。五十年来,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令我触景生情,家乡的父老乡亲带给我的是浓浓的乡音乡情,这些时常让我产生灵感,成为写作的源泉。我对家乡常怀感恩之心,总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好好报答,可惜的是人微言轻,力量有限,唯一能够做到的是:干好工作,过好生活,除此之外,充分发挥自己的业余爱好,写好家乡,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责任编辑:旬阳县人大 文章录入:旬阳县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