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的疼痛 - 文学艺术 - 365bet体育在线官网

蜕变的疼痛

——读华开锋中篇小说《告别大槐树》


365bet体育在线官网 www.baidushihundan.com   2013-05-28 09:15:35   来源:文/王国华   作者:   点击:

    “吴树坤的哥哥吴树乾撒手人寰,他无声无息地走了。走的时候后辈们没有一个人在身边,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走的,也不知道他到底离开了多久。”
    “吴树坤满脸挂着茫然,心里装着酸楚,带着全家人虔诚地焚香叩首,祭拜大槐树。漫天大雾把深沟填平,把大山笼罩。当他把斟满的三盅酒奠给大槐树盘旋裸露的根,接着又一个人向大槐树重重地叩了四个响头,神情彻底崩溃了,心想,这辈子死了装不进棺材,也进不了吴家老坟了。忍着撕心裂肺的疼痛,红着眼圈儿告诉为他送行的人们,要看好祖坟里的大槐树,这才跟着他的儿孙们,三步两回头地离开槐树梁,恍恍惚惚向一个陌生的世界走去。”
    “吴树坤好在不像五百年前先祖们告别山西大槐树,来到槐树梁时所经受的绳捆索绑,拳打鞭抽,虽然他也属逼迫无奈,但还是自己挪动着脚步沿着先祖走来的那条山路走出山外,走向一个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归的地方。”
    这就是吴树坤,这也是中国成千上亿户农家在文明转型中的疼痛,是整个城市化进程中由小农经济主宰者诚惶诚恐的蜕变为城市生命追随者的现代素描和历史缩影。
改革开放使中国政治、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经历这个变迁的过程中,处在社会最下层的农民承受着意识形态的巨大冲击,数千年传承的封闭自守的文化理念受到挑战,数亿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打工者像长途奔袭的非洲角马,经受着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依然毫不畏惧地向前方奔跑,去寻求新的生存领地。
    吴树坤像桑蚕,生长到一定程度的时侯,身体变得透明发亮,在即将进入休眠阶段,用自己吐出的丝编织成茧把身体包裹起来,蜕变成蛹,再咬破茧,由蛹蜕变成飞蛾,去播撒又一代新的生命。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经受无数次疼痛,才能最终完成生命的沿袭。
    文化在这种冲击和被冲击,碰撞与被碰撞阶段必然产生新的积淀、新的气象,于是文学作品像烧开的水,沸沸扬扬,各领风骚,这应该说是经济发展中伴随文化的必然。华开锋的《告别大槐树》正应了这个变革,抓住最下层平民在蜕变中经受的疼痛,老老实实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不随波逐流,也不去追求争俏斗艳,而是力求满足最基层读者群体的选择。
    开锋是一位不会张扬的人,他的小说也许少了一点花边儿和空灵,或者少一点儿光怪和华丽,但他却是扎扎实实在生活中仔细观察穷乡僻壤最普通人在变革中所经受的心灵疼痛,去揣摩他们在疼痛中的感受,准确把握吴树坤的思维轨迹。吴树坤不要求个人生活地怎么舒适,甚至能到大街上去捡破烂,他的心里装着“人活在世上总得做事,不能游手好闲”,这是本当行色地从农民到市民过程中普通百姓的人性追求和人情世故,他们的情怀,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心声,随着小说的细腻刻画,形形色色的惆怅、痛苦和无奈都真真切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既没有刻意的褒奖,也没有随意的针砭,看起来无惊人之笔,却能让读者从中领悟到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给人一种洪流般的冲击,让人看到变革中人们理念所经历的艰难和痛心,进而体味到生命的至真至纯。
    “叶落归根”是华夏民族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吴树坤已是深秋的树叶,他却归不了根,反而要到外面去漂泊。这不是在做梦,他确确实实告别了大槐树,这又像在做梦,做一个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也来不及思考的梦。尽管吴树坤曾两次进城,两次逃离,对城市生活的粗浅了解,他深知自己的未来,所以他既害怕将后死在城里被“一把火烧成灰”,“进不了棺材”,“进不了老坟”,又害怕守在家里,像他哥哥一样死了好几天也没人知道,害怕死后“无人抬棺材”。槐树梁在后生的眼里“穷的屁都放不响”,“连鬼都害怕”,但在吴树坤心里却难以割舍,因为那是祖祖辈辈创业的地方,在那里有他的根,有他精心编织的人生之梦,那梦是甜蜜的,曾经充满激情。这就是中国农民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所面对的尴尬,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时代的脚步形成相互着力的夹缝,吴树坤在这样的夹缝里承受着巨大挤压,也在夹缝中拼死挣扎。
    文学像一把剪刀,作者就像手持剪刀的裁缝,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折点上下刀剪裁,就能形成作品的特定生活场景和人物群体的价值取向,就能扑捉到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精神内涵。开锋的《告别大槐树》瞅准农耕经济向城市化过度的折点,塑造出吴树坤这样一个折点人物,努力揭示他的形象特质和所面临的绝迫,在现代进行曲中带着沉重的枷锁和脚镣,做出最终的选择,他不愿意但又不得不走出大山,他不想但又不得不走进城市,在彷徨中勉强地跟着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实现其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度。小说用关注民生的视角揭开农民在转型中心灵深处的坚守与执着,矛盾与痛苦,既有狭隘和守旧,又充分体现出他们的朴实和憨厚。
    开锋说《告别大槐树》是他的处女作,我认为是他的成功之作,取材鉴真独到,叙述浑厚丰润,生活气息很浓,人情味道很重,读了使人身临其境,感同深受,于是我在想:中国社会要走向小康,关键在农民,难点在农村,《告别大槐树》是千年小农经济在大势所趋下的哀号和绝唱,也是传统观念的告白和宣泄,更是新兴向守旧的挑战和呐喊,是蜕变疼痛中的升华,我希望这样的疼痛再剧烈一些,暴风骤雨后一定是霞光和彩虹,天际会更加灿烂,实现中国梦的脚步就会更快一些。

责任编辑:    文章录入:

上一篇:人生不能不反省
下一篇:迟到的留言